聯電與美商格芯洽談合併!台灣恐因半導體外移面臨重大風險!

近期有消息指出,台灣晶圓代工廠聯華電子正與美國晶片製造商格羅方德(GlobalFoundries)探討合併的可能性。據《日經亞洲》報導,這項潛在交易將打造一間地理上多元化的晶片製造商,即使在台海局勢持續緊張下,也能確保美國獲得成熟製程晶片。然而這項合併後的布局可能會導致台灣半導體嚴重外移,甚至給台灣帶來重大風險,影響不容小覷。


導致台灣戰略地位被削弱


聯電長期以來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,主要生產成熟製程晶片,廣泛應用於車用電子、工業設備及消費性電子產品。台灣的半導體優勢不僅來自台積電的先進製程,聯電這類成熟製程供應商同樣扮演關鍵角色。若聯電被格芯併購後將業務轉移到美國,會導致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下降。


這也意味著,台灣的「矽盾」效應將被削弱。所謂「矽盾」指的是台灣憑藉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不可取代性,形成一定程度的國際保護作用。然而,隨著美國政府持續高強度推動台積電赴美設廠並擴大投資,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力將逐步被稀釋,若聯電這類企業也陸續被美國收購外移,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話語權將被剝奪,進一步降低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價值。一旦爆發衝突,台灣甚至連談判籌碼都沒有!


技術與人才外流


除了削弱台灣的戰略地位,聯電赴美還會帶來技術與人才外流的嚴重問題。聯電多年來在成熟製程技術上累積了豐富經驗,一旦與格芯合併,技術共享機制可能讓美國直接獲取台灣的半導體技術優勢。此外,美國《晶片法案》提供大筆補助,積極吸引全球半導體人才,聯電合併後勢必會擴大在美國的產能,台灣技術人員届時也會被吸引至美國發展,進一步加劇台灣的人才流失問題。


影響台灣經濟與供應鏈穩定性


聯電是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一環,為許多本地設備供應商、材料商與上下游產業提供穩定訂單。若聯電被格芯收購,將主要生產基地遷往海外,台灣本地的供應鏈廠商可能面臨訂單減少、產業鏈斷裂的風險,影響台灣整體經濟穩定。


此外,美國近年來推動晶片國產化政策,未來聯電若受美方控制,可能被要求優先供應美國客戶,而減少對台灣企業的供貨,這將進一步削弱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,甚至影響本地科技業的發展。


政府應積極應對,避免關鍵產業流失


面對聯電可能的合併案,政府應審慎評估對產業、經濟及國家安全的潛在影響,確保關鍵技術與供應鏈不會被過度外移,避免台灣半導體產業空洞化!目前這項合併計畫尚未有明確定案,但隨著美國加速吸引台灣半導體企業赴美投資,聯電的動向勢必成為影響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。未來若更多企業被「美國化」,台灣半導體的核心優勢將不復存在,這不僅影響經濟,也肯定會削弱台灣在國際局勢中的戰略價值!台積電和台聯電還是需要姓「台」才能更好造福台灣!



文章回應

目前尚無回應,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!

回應本篇文章! (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)(言責自負,請勿涉及人身攻擊,以免挨告!)

尚未 登入會員 ,無法回應!

gotop